【标杆风采】汪琪:步履不停,终抵远方

作者: 时间:2025-10-10 点击数:

基本信息

姓名:汪琪

学院:东南亚学院

年级:2022级

本科专业:印度尼西亚语

保研去向:北京外国语大学-新闻学专业国际新闻传播(国传班)方向

绩点排名:3.93(2/专业)

学生干部经历:班级团支书,曾任院团委组织部核心成员、校广播台策执部干事

所获荣誉:“云山杯”第三届国际远程口译大赛印尼语同传组二等奖;国家留基委奖学金;校级优秀学生综合二等奖学金;三好学生;优秀共青团员标兵;优秀学生骨干;广外“立志·修身·博学·报国”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一等奖等

社会实践:广外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新闻编译组成员;迅雷海外运营实习生;第137届广交会翻译

投递情况:

夏令营:未投递

预推免:北京外国语大学(最终去向)、上海外国语大学(放弃复试)

大学回顾及经验分享

大一时期:

初入大学,我只身一人来到广州,面对陌生的环境,内心不免有些彷徨与迷茫。但我很快意识到,这是一个重新出发、突破自我的机会。于是,我积极报名参加各类学生组织的面试,最终加入了院团委组织部和校广播台策执部。在这些平台上,我不仅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耐心指导的学长学姐,也在一次次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策划与团队协作能力。

与此同时,我主动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,如东南亚风情文化节、趣味运动会、多语种红歌大赛等,逐步融入校园生活。尽管当时对未来的规划尚不清晰,但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初步目标——争取留基委奖学金,以此为动力,踏实走好大学的第一步。

图 1参加多语种红歌大赛

大二时期:

大二是我大学期间最为忙碌的一年。在留任院团委组织部后,我在繁重学业与学生工作之间寻找平衡,通过合理规划时间、提升效率,逐步适应了“两手抓”的节奏。在专业学习上,我始终保持专注,努力夯实语言基础;在学生工作中,我承担起更多策划与执行的责任,进一步提升了统筹与沟通能力。课余时间里,我加入了学院的昂格隆乐团,学习演奏印尼传统乐器,也在旋律中进一步增进了对对象国文化的感知与理解。

图 2 组织部成功举办院团日活动评选大会

图 3 昂格隆乐团参加校器乐大赛

大三时期:

大三上半学年我在印尼交换学习。与国内不同,印尼的课程设置更侧重实践,并安排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,如绘制巴迪蜡染布、观看罗摩衍那表演、学习演奏加美兰乐器等,这些都为我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。在课堂之外,我走访了多个城市,并积极与当地人交流。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水平,也让我对印尼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个人视野也得到了极大拓宽。

回国后,我进入大三下学期,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。由于学院往年保研名额较少,而我的成绩位列专业第二,我判断保研希望不大,于是将重心转向实习与就业。在投递了几家公司后,我最终进入迅雷担任海外运营实习生。整个学期,我几乎都在实习中度过,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,也对未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
图 4 学习演奏加美兰乐器

图 5 在雅加达品尝印尼特色美食

保研历程

由于此前一直将重心放在就业上,直到九月份前,我对保研几乎没有任何准备。八月中旬,我开始制作简历、准备秋招,然而在真正投递时发现,大多数专业对口岗位都需要外派,而我个人比较恋家,不太愿意长期离家。一些无需外派的互联网大厂,可能由于我实习经历不够丰富,或学历要求较高,投递后大多石沉大海。恰在此时,学院发布了保研通知,且今年保研名额有所增加。我开始犹豫,担心如果放弃保研资格,未来可能会后悔。毕竟人生有数十年都在工作,而读研的机会可能仅此一次。我也希望能在研究生阶段多积累实习经历,为将来找到一份不需要外派的工作打下基础。于是,在多重考量下,我决定用仅剩的十几天时间,极限冲刺准备保研。

我将保研方向定为国际传播,这一选择主要受到专业老师此前分享的启发。了解到印尼是我国外宣工作的重点区域,同时我也想尝试非语言类专业的学习,因此在预推免阶段,我主要瞄准了外语院校的国际传播方向。最终收到了北外和上外的复试通知,但由于两所院校时间冲突,我综合考虑了两所院校的资源优势,选择放弃上外复试。

由于我真正全身心投入保研的时间非常短暂,系统学习新闻传播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为此,我选择购买往年成功保研新传的同学整理好的资料,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内容。同时,关注各类新传学习类账号,掌握重点名词解释,积累“万能金句”,以应对不同题型。北外的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,均采用中英文双语形式。笔试方面,我重点准备了答题框架和关键答题角度;面试方面,则着重将我的小语种背景与国际传播结合,围绕印尼及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热点和知识展开针对性准备。


图片、文字:汪琪

初审:陈泠璇

复审:王斌

终审:李江